2016/5/30 媽媽小智囊(小華喜歡做作業?)  
媽媽小智囊(小華喜歡做作業?)
 
█ 臨床心理師:黃淑珍

  小華是個聰明可愛的孩子,但是非常好動坐不住,在學校總是靜不下來專心聽講,老師得經常叫他名字,提醒他注意。 上了國小三年級以後,小華經常跟媽媽說「功課在學校寫完了」,或者說「今天沒有作業」,逃避做家庭作業。有一天班導師跟媽媽提到小華最近常常沒交作業後,媽媽才注意到小華做作業的問題。從那天開始,媽媽開始每天檢核小華的作業,她先打電話給小華班上一位成績好又負責任的同學,詢問當天的作業是什麼,把聯絡簿沒寫到的項目補上,然後要求小華完成作業,睡前一定檢查作業,讓小華沒辦法逃避做作業。
  小華終於開始做作業了,但是他總是很久都寫不完,即使作業不多,他也還要搞到晚上九點十點的,讓媽媽很頭痛。媽媽得準備晚餐,收拾整理家務,須忙上好一陣子,而爸爸很晚才能下班,家裡沒有大人能夠督促,小華就自己一個人在樓上做作業。此時,他總是摸東摸西,邊寫邊玩,跟很多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疾患的孩童一樣,注意很容易力分散,難以專心持續地做作業。
  與心理師討論幾次之後,媽媽決定用正增強與督促來幫忙小華,但媽媽做得很有技巧,不著痕跡。媽媽跟小華說:「媽媽一個人在廚房煮菜很無聊,你拿作業來這邊寫,來陪媽媽。」,媽媽的態度溫和,言語積極又具鼓勵性,讓小華覺得媽媽需要他幫忙,自己很有用,於是他很樂意地把作業拿到媽媽身邊寫,此後每天小華都來廚房邊的餐桌上做作業。
  媽媽說這樣的話,提昇小華的自尊感,讓他覺得自己是有用的,鼓舞著他繼續當有用的人,增進小華努力的動機。請注意,媽媽並不是說:「我要看你到底怎麼寫的,寫那麼久。」或是「你給我拿到這邊來寫,讓我看著(讓我監督你)。」,這種貶抑、責備的言詞,好像在對孩子說「你不行」或「你很糟糕」,容易挫折孩子的自尊,也比較容易讓孩子沮喪。若孩子常常接受到這樣的訊息,久而久之可能會產生這樣的認同,也認為自己不行或自己很糟糕;有的孩子就變得自卑,有的孩子就乾脆擺爛〈也許這樣想:「反正都爛了,就讓它爛吧」〉,因此失去努力的動力。由於疾病的關係,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疾患的孩童,要做出專注與控制的行為比較一般孩童來得困難與費力得多,因此需要比較強的動力來驅動行為,一旦失去努力的動力,要去做這些原本就困難的行為就更不容易了。
小華很高興地拿作業來餐桌上陪媽媽,這個時候媽媽又利用正增強原則,在小華出現專心寫作業的時候,稱讚他「很專心喔」、「很用心喔」、「很好」,有時候還輕輕地摸摸他的頭,或是對他點點頭,或是微笑,來增強這個專心的行為。媽媽一再地提醒自己不要去責罵小華的分心行為,只在小華出現專心的行為時稱許他,就這樣,小華專心寫功課的行為就越來越多,完成作業的時間就越來越短,小華越來越早把作業完成了。
  現在小華與媽媽都非常開心,他們不必再為家庭作業的事頭痛傷腦筋了。偶而,學校沒派家庭作業,這個時候,小華還會拿著課外讀物來廚房,坐在餐桌旁,讀給媽媽聽,他真的很認真地來廚房陪媽媽呢!有時候,媽媽還當著小華的面,向鄰居及朋友稱讚貼心陪伴她,無形中也培養了小華體貼的行為。
現在每天放學後寫作業的時間,變成了母子相處的甜蜜時刻,他們彼此都很開心,很享受這段時光。
  文中小華媽媽的做法帶給你什麼啟示呢?會不會讓你想到: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原來很困難安靜坐下來專心寫功課的孩童,卻在媽媽巧妙的鼓勵下做到了,本來逃避去做的事,現在卻歡歡喜喜去做了。那麼沒罹病的孩子是不是更容易做到呢?其實不只做作業,許多行為都可以藉由正向的鼓勵與增強來獲得改變的,只要巧心地,採用合適以及乎倫理與健康的方法,行為的建立並不會太困難的,做父母的在幫助孩子的時候,可別洩氣得太早喔!

註:罹患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疾患)這個疾病讓人容易衝動、好動、難以專注。所以並不是小華不好,而是疾病使然。但是如果用適合的方式,好好地協助與訓練,往往可以增加罹病者的控制力,克服疾病的影響,甚至表現得跟一般人一樣好呢!如文中的小華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