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5/5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 張菡芸醫師

  我的母親,從年輕起就是個全職的家庭主婦,主要的工作就是照顧好一家的生活,辛苦多年,我和弟弟都有了穩定工作,理應開始享福的時候,卻因為身體的疾病所苦,更自覺因此拖累家人。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是她很常講的一句話。其實從我念大學開始,她就被診斷出許多疾病,糖尿病,高血壓,子宮肌瘤,腎上腺腫瘤,慢性腎病變…,作為一個醫學生,家人常常會詢問我相關的問題,當時的我,急於用著許多粗淺的知識去解釋與回答,因為家人多半沒有醫學背景,時常會因此感到厭煩,甚至直接對著我的母親,說出當時我不覺得,現在回想起來感到十分殘酷的話。

  母親的腎臟不好,是她長久以來最擔心的事,而一般人對於血液透析,也就是洗腎大多是感到十分恐懼及排斥的,過去實習時曾經碰過病人及家屬表示,寧願死也不要洗腎的狀況。我永遠記得,在我還在實習時,有一次在餐廳吃飯,母親擔心的對我說,她真的很害怕要洗腎,那時候,我只覺得她無知又懦弱,不但沒有給予她情緒上的支持與同理,反倒用了很嚴厲的態度斥責她,後來母親沒有再說什麼,只是表情是那麼的落寞和難過,我後悔自己的衝動,明明自己是心疼母親的,卻說了如此傷人的話語。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我父親身上,因為考量母親的身體狀況,父親辭去了工作,陪著母親上醫院,在外地工作的我,則時常接到母親的抱怨,只要母親有任何狀況不好或是身體不適的抱怨,父親往往表現出憤怒和生氣,斥責母親沒有好好照顧自己,「他讓我感覺很不耐煩,我生病也不是自己願意的,他還要這樣罵我,感覺好像我是他的仇人。」,這是母親的怨懟,針對父親對她的態度,但是,其實父親是很關心母親的,很多次母親在休息時,父親都會反覆詢問我母親的狀況,充分表現出他的擔心和不捨,最重要的,還有對於母親的病痛無能為力的痛苦。

  隨著精神科住院醫師的訓練,我開始學習『認知行為治療』,所謂的認知模式,認為當人碰到一些情境時,會突然在腦中出現一些想法,我們稱之為『自動化思考』,但這些想法有時是不正確的,甚至是扭曲現實的,並且導致情緒上的挫折,透過治療,讓個案學習去探究和辨識這些自動化思考,進而去修正,讓想法趨近於現實,改善情緒問題。過去我很怕接到母親的電話,尤其是聽她抱怨父親,除了安慰她,不知道還能怎麼做,現在我開始試著用一些技巧,讓母親去看到自己的一些想法,當中錯誤或是不符合現實的地方。母親雖然還是會抱怨,但是情緒受到影響的程度,較過去相比改善一些。至於父親,我也多次與他溝通,表達我知道他對母親的心疼,但是同樣的關心,用不同的語氣和話語表達,對方的感受就大不相同,幾次下來,父親碰到母親生病的狀況時,也較少嚴峻的口氣了。雖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是能夠透過自己所學,去協助解決家人的問題,還是值得高興的一件事,而我也期許自己更精進,未來能幫助更多臨床上的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