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4/25 淺談老年失智症~建構高齡友善照護  
淺談老年失智症~建構高齡友善照護
 
█ 護理長 陳芬芳
  
  自古「父母慈、子女孝」的孝道思維,倡導親子間尊重與關懷的互動關係。世界上有許多不同的愛,關心的愛、同情的愛、友誼的愛,而最使人感動的愛,莫過於沒有任何能代替的父母愛了。當我們有困難、挫折、失意時,父母總會伸出援手,幫助我們找到解決的辦法,支持我們脫離悲傷及絕望。
每個人須體會父母養育自己的辛勞與期待,也一定要懂得感恩,所謂「百善孝為先」,當父母親年老、生病時,就應「慈烏有反哺之恩,羔羊有跪乳之義。」盡孝道、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照顧父母之生活起居。

  目前台灣老年人口比例快速增加,於2012年65歲以上之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為11.2%,推估將於2025年即邁入成為超高齡(>20%)。快速增加的老年人口與超高齡人口帶給社會相當大的挑戰,尤其是健康照護的議題。人們在老化過程中可能伴隨發生失智、老人憂鬱及多重疾病與失能的問題等疾病,可以透過適當的治療與復健,以恢復功能或減緩退化。

  在臺灣,失智總人口數在2013年估算已超過23萬人,全臺平均每100人即有1位失智者,故應注重預防失智症宣導,針對失智症患者應將焦點放在他的能力與長處。疾病奪去失智者的部份能力,但他仍有許多能力還保有的,例如能自己洗臉、掃地、唱歌、說話等,儘量讓失智者做他會的工作或活動,安排規律作息,避免經常改變,每天散步、曬太陽有助改善失智者的情緒、生理時鐘及夜間睡眠。在安全的前提下,允許他做他想做的事,適度調整照顧者的標準和習慣。了解失智者過去的背景及生活經驗,儘量配合長輩的習慣及喜好,多談他熟悉的往事,以維持言語能力並促進愉悅情緒;多引導協助失智長輩與他人互動,可促進其語言能力及人際滿足感。失智者的狀況會隨病程而改變,照顧者需要配合其狀態來調整照護方式,必要時須提供醫療照護。

因應國內高齡人口快速增加,為台灣在邁向高齡化的過程及早準備,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0年開始施行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機構認證作業,經由高齡友善健康照護的原則,醫療機構可提供一個符合長者特殊需要的友善、支持、尊重與可近的療癒環境,以預防及延緩老年失能的發生,提供長者在老化過程獲致最大健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