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4/25 暢談社區中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服務  
暢談社區中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服務
 
█ 護士 李敏瑄

  「百善孝為先」,出自於清代王永彬於「圍爐夜話」的文章;自古以來孝順是中國人的美德,也是一般社會大眾要求子女父母的孝道表現。隨著醫藥技術的發達與國民平均餘命的大幅提升,台灣2014年老年人口比已上升至11.99%,預估2045年我國人口中將有1/3是老人。人口結構的改變加上少子化、雙薪家庭、小家庭之衝擊下,造成家中長輩多數整日待在家中看著電視、守護著空無一人的家,一旦面臨老人無法自我照顧、生病的情境,照顧責任便自動移轉到無奈的媳婦、長子,甚至於老夫妻互相照顧的窘境,最終醫院、安養院成為唯一的選擇,老人無法在自己熟悉的社區受到照顧、頤養天年。為此,台灣於2015年通過了長期照顧服務法,為落實「在地老化」(aging in place)的政策目標,發展多元化的社區照顧資源,以提升社區照顧的可近性,以下就針對現行已在社區中推廣服務做說明。

  在都市中,有許多社團法人協同政府極力推動「在地老化」及「福利社區化」政策,配合成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及長青活動中心,依據老人的需求開設不同才藝娛樂課程,例如手語班、元極舞蹈班、書畫班、插花班等,透過老人參與和學習,增進老人們社會參與率與學習精神。除了休閒娛樂的安排之外,也定期結合社區各大醫療院所,共同辦理社區健康講座、健康篩檢,帶入了健康促進服務,讓長者更能適應接受高齡化的生活。在心理關懷部份,藉由透過成立談心室等機構成立,由受過訓練的志工陪伴老人聊天,紓解心中壓力和情緒困擾,提早發現情緒與憂鬱情況較為嚴重的老人,適時轉介衛生單位進行專業輔導與就醫協助。

  在山區中,屏東瑪家的美園部落也有一群人努力經營原住民部落,努力讓社區活動中心除了是巡迴醫療車到訪時的就醫場所外,還能夠結合托兒所,讓老人、孩子們進行互動交流,藉此讓老人家能從中獲得再度被人們需要及尊重的感受,孩子們也可以接受到部落歷史文化的傳承,實現部落在地老化的夢想。

  上述所討論的多數是針對健康、生活功能可以自行完成的老人,但對於現今快速增加失智症患者的照顧需求,卻嚴重地被忽略;針對於長照資源的運用,要從照顧者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真正減輕家屬的負擔,落實老人福利制度並關懷弱勢長者,實現在地老化,提供從支持家庭、居家、社區到機構式照顧的多元連續服務,普及照顧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