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3/4 發現梵谷∼凱旋醫院附設社區復健中心藝術展  
發現梵谷∼凱旋醫院附設社區復健中心藝術展
 

● 歐千芸職能治療師

  現代人的生活形態因科技發達而轉變,物質生活雖充裕,心靈層面卻無提昇,為了享受更好的物質生活,為了不落人後,馬不停蹄工作往上爬,生活步調變得緊湊,無疑使得生活各方面壓力有增無減,卻無處宣洩,亦無正確觀念轉換心念,導致心靈疾病叢生,身心靈受創。

  此次凱旋醫院55週年慶藝術展活動中,藉由藝術創作作品的呈現,闡釋出過去各年代中,復健藝術作品與生活的融合,並呈現出台灣精神復健的演進。

活動內容包含:
一、作品回顧展:80年代、90年代、100年後復健商品呈現(含大寮百合園區、本院及精神復健機構)
二、歷史回顧:靜態展版呈現55年來復健作品的歷史足跡與台灣民生發展史的結合。
三、藝術展:瓷盤展示、陶藝作品展示、畫作展示、藝術手創小物。

1980年代復健作品特色
  戒嚴令的解除,擠入亞洲四小龍的台灣,台灣地區開始進入後工業化時代,台灣家庭代工風行。娛樂部分電視慢慢普遍,三家無線電視台『黃金八點檔』成為茶餘飯後的共同題材。
  此時精神障礙者復健治療之作品中,融和這年代台灣常見之生活素材及勤儉樸實之生活縮影,例如:堅毅樸直之木雕,源自每個人兒時童玩隨手撿拾之木材創作;家庭代工常見的紙箱及包裝用瓦楞紙,成為復健治療的紙藝創作素材;菜籃車組裝來自當年台灣民眾努力拼經濟的產業加工;復健作品中常見的毛線編織及地毯鈎,源自於每個家庭中,勤儉持家的媽媽們一針一線為家人縫製編織的衣服及圍巾等;另還有流行的日本和紙紙藝創作均反映1980年代台灣民眾生活的點點滴滴等。

1990年代復健作品特色
  此時技術密集型工業不斷上升、勞動密集型工業不斷下降,勞動產業出走,家庭代工消失,以資訊半導體產業為主的高科技產業則成為台灣支柱性產業。娛樂部分,有線電視台雨後春筍般地成立。
  復健作品中出現科技產業的痕跡與材質的進步,例如各式冰棒棍的成品組裝反應出台灣民眾自基層認真打拼的奮鬥精神、銅雕等金屬雕刻呈現精神障礙者在疾病復元的歷程中,一刻一鑿的生命原力,讓作品一點一滴雕塑造形,展現其不屈不饒的生命力量;多種素材之黏土創作讓精神障礙者藉由雙手在黏土上的揉捏及設計,雕塑出生活中各種居家物品的映像及點綴出生命裡的多采多姿;源自於傳統中國結創作在此年代將作品變化出各種吊飾及年節擺飾等等,讓復健作品變得精彩豐富。

2000年代至今復健作品特色
  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台灣經濟進入,積極推動創新研發和產品高附加值化,運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產業,並大力發展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另外,網際網路世代的來臨,網路也漸漸成為虛擬溝通平台。使得精神疾病的復健治療與時下的科技產品相結合。
  復健作品出現電腦設計繪圖、噴墨印刷商品、塑膠製品等,這些創新研發作品提升了產品高附加價值。此外,各類串珠飾品融合觀光產業或時令活動的主題,增加飾品的亮點並賦予意義;蝶谷巴特作品讓病人將美麗的紙張圖案剪裁下來,運用簡單的方式拼貼在家具或任何材質的器具上,或貼在廢器物等等,讓器具變成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精神復健隨著時代的演進、訓練內容有所調整。透過復健訓練讓精障朋友從日常活動中學習生活技能、幫助他們重建生活,促進功能上的恢復。藝術展活動展現精障朋友復健藝術創作成果,只要大家積極的接納、關懷並幫助,會使每位精障朋友在復健訓練的過程中,勇於面對挑戰,並使他們的人生走得更順利、更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