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 看圖說康復--卡片篇  
看圖說康復--卡片篇
 


社區精神科主治醫師 徐淑婷

十月十日,是雙十國慶,也是精神衛生工作者的重要節日,因為這一天是世界心理健康日(World Mental Health Day)。根據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的2013年10 月11日新聞稿的報導,世界心理健康日是1992年美國前總統卡特夫人在世界心理衛生聯盟(World Federation for Mental Health)發起的,並被世界衛生組織接受而訂定,每年聯合國秘書長都會特別為此撰文,目的是希望心理健康這個隱形的議題能夠獲得全球關注 ( Making Mental Health a Global Priority ),才能實現「人人擁有心理健康」的基本人權 ( Mental Health for All)。


這張圖是從康復之友聯盟寄來的電子卡片。中間的英文字,Dignity in Mental Health,是本年度世界心理健康日的主題,「在心理健康中要有尊嚴」。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說明,這個主題主要是希望能夠喚起大家的意識,以人權導向的衛生政策、教育訓練、與健康照顧體系,來關切因為精神狀態不佳而被社會邊緣化的朋友們。會提出這樣的主題,是因為世界各地有很多地方缺乏精神醫療,因此精神疾病的朋友們常常被鎖鏈綁著,或是被關在屋裡,被人擺佈甚至虐待,不能工作也不能參與社會生活。還好在台灣已經進步,我們有全民健保幫助得到合適的治療,也有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的維護大家參與社會的權利。
最醒目的,還是這張卡片還有兩行紅色與藍色的大字,「生活即復元,康復我掌權」。生活即復元是什麼意思呢?復元,就是從疾病康復。在台灣與香港,都普遍使用「復元」這兩個字,和中國大陸使用的「康復」是同樣的,都是英文字recovery的翻譯,但是復元這兩個字還帶有生病後恢復元氣與活力的意思。生活即復元,意思也就是說,如果好好過生活,安排活動,處理自己日常的食衣住行育樂,那就是康復中了。有些精神疾病的朋友或家屬認為,既然生了精神疾病,最好什麼事都不要做,就不會有壓力,就不會更嚴重或發病。這其實是誤解。如果什麼都不做,腦部就沒有足夠量的刺激,反而更不穩定。就好像我們去主題樂園玩冒險遊戲一樣,在完全黑暗中,沒有任何聲光的接觸,反而容易產生幻覺和不安,而失智症的老人家如果只在一封閉的房間裡,反而退化地更快。所以,如果只是像其他疾病一樣的躺在床上或坐在電視前面「養病」,精神疾病只會越來越嚴重。
那,康復我掌權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在這康復的過程中,由我自己了解可能的選項,然後拿定主意,並且努力去做的意思。康復之友聯盟下的這句標題,頗能發揮世界衛生組織提倡精神治療的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 to treatment)與自我決定的意義的精髓。很多人都誤以為自我決定是任性的,是隨心所欲的。但是世界衛生組織所提倡的是理性的自我決定,就很像是加入醫學研究一樣,必須要了解治療的可能的選項和結果,然後再作出決定。
這讓我想到最近學到的新知。這五年來,韓國的龍仁精神科專科醫院在世界衛生組織的支持下,推展的精神疾病病友「參與醫療決定」(shared decision making)的訓練。這個訓練先是訓練專業人員如何提供治療選項,如何促發討論。第二期的訓練是精神疾病的朋友,學習怎樣去了解可能的治療,如何溝通。不論是專業人員或是病友,針對治療來討論和共同做決定都是新的學習,而且可以提升自信和生活品質。
掌權並不簡單,有能力才能掌權,尤其是攸關健康的決定權。龍仁醫院院長黃泰淵在介紹的時候,秀了一些訓練時的照片,照片中的病友們使用學習手冊,彼此討論,練習對話。他們的學習手冊大概有一百頁這麼厚,大概要在8到12次學習完。有足夠的能力與知識了解自己的狀況,才能做適當的決定。病友嘗試自己調整藥物的現象很普遍,為了安全起見,我建議要這樣做之前要多了解自己的症狀和藥物作用,多詢問別人的意見,這樣成功的機會比較高,因為自行調整失敗了只會讓家人和醫療專業人員責備您,對您的決定更不信任,吃虧的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