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 甚麼是妄想症? 從推動搖籃的手探討  
甚麼是妄想症? 從推動搖籃的手探討
 

█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兼臨床教師 何志培

《推動搖籃的手》 (The Hand That Rocks the Cradle) 是一部1992年上映的美國家庭驚悚片,故事描述女主角克萊爾 (安娜貝拉莎拉) 有一位科學家丈夫邁克爾 (馬特麥考伊)、一個可愛的女兒並懷了第二胎,去做產檢時候覺得婦產科醫師對她有性騷擾行為,故一狀告到法院,醫師隨後畏罪自殺,留下一名遺孀 (蕾貝卡狄摩尼) 。

  過了一年後由於克萊爾必須忙碌建立溫室,因此請來一位保母 (蕾貝卡狄摩尼) ,當這位艷麗保母把家裡照顧得安安穩穩,卻陸續發生許多怪事,如幼兒不喜歡喝奶、女兒不聽她的話、丈夫疑似和好友 (茱莉安摩爾) 外遇等,她決心去調查真相為何……

  片中保母所呈現的各種行為以及與事實不相符合的偏執想法,使筆者聯想到臨床上的一種疾病─ 「妄想症」 。

名稱與臨床特徵
  所謂 「妄想」 乃指與事實不相符的想法或理念。妄想症是一種緩慢進行且以有系統、有組織的妄想為主要症狀的精神病。此病平均發病年齡約40歲,但範圍自18至90歲都有,且女性稍高。病人中,許多是已婚而且有工作。
  「妄想」 為此病最顯著的症狀,其妄想內容往往與真實生活的情境有關,如病人深信被跟蹤、被下毒、被傳染,又或被人暗中愛上 (通常對方具有權位) 、被配偶或愛人欺騙、或正有一種疾病發生等,這些症狀持續超過一個月以上。
  學者門羅認為妄想症者往往強烈、持久地表達一種想法;此想法已影響其日常生活,其生活方式也歪曲到令人費解程度。患者儘管深信其想法,惟在被問及時會感到猶疑。此外,病人普遍缺乏幽默感及過度敏感,尤其在涉及這些想法時更顯著。

  不管那些奇怪的事多麼不可能發生,患者仍毫不質疑統統接受。當別人否定這些想法,即會引起患者的情緒反映,如憤怒和敵意。發病時,患者的情緒完全被這些病態想法所侵占;雖然妄想內容能夠理解,若變成現實,其妄想常導致異常的行為。

  研究顯示,通常病人的人格、整體功能沒有太大的障礙,其思考比較有系統,且較沒有思考流程的障礙。患者通常少有幻覺的症狀,若有也多是短暫。此外,這類病人可能合併憂鬱症狀,惟其憂鬱不像情緒障礙症那麼全面性,而在他們情緒平穩時妄想依然清晰存在。

  依照妄想的主題,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準則第五版DSM-5將妄想症分為:
愛戀妄想型:妄想另一個人正深深地愛著自己,對方通常是知名人士或地位較高者。

誇大妄想型:妄想自己具有偉大的才能、權力、知識、身份、或與名人有特殊關係。
嫉妒妄想型:妄想自己的配偶或愛人不貞,懷疑其有外遇。男性較多。
被害妄想型:妄想自己 (或親近者) 受到某種方式惡意的對待,像被下毒、跟蹤、惡意毀謗或騷擾等。
身體妄想型:妄想自己身體的功能或感覺有異常,如認為身體無故發出臭味或感到皮膚下有昆蟲爬行等。
混合妄想型: 妄想內容具有上述各型一種以上的特徵,但並無任何一種是顯著的。
非特定型:當妄想內容無法確定或不符合特定類型時,適用此亞型。

  保母蕾貝卡一直認為丈夫的自殺死亡以致家庭破碎,都是克萊爾害的。她一定要報復才能洩心頭之恨,因而策劃了一連串復仇行動。例如蕾貝卡討好小朋友使女兒討厭媽媽,挑撥、離間克萊爾與丈夫間的感情 (如使妻子懷疑其夫有外遇) ,利用生理或情感的弱點讓克萊爾逐漸精神崩潰。

  此外,蕾貝卡用盡各種手段趕走阻礙復仇計畫的人,影片越到後半部殺戮亦隨之展開,譬如這位頗具心機的保母設下各種陷阱,使克萊爾陷入孤立無援之境,並打算取代克萊爾成為新的女主人。

  根據筆者數十年臨床經驗來看,保母蕾貝卡有可能罹患了被害妄想型妄想症,應接受適當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

妄想症的肇因分析
  妄想症的成因尚待確定,它可能與遺傳、生物學、環境或心理因素有關。事實上患有妄想症的病人,部分因遺傳關係,其家庭成員通常也曾出現妄想或思覺失調的症狀。

  有人研究指出,腦部某些部位的異常發展可能使患者產生妄想症,如腦部控制認知與思想的部位發展有異常,會導致妄想訊息的形成。

  此外,壓力也會誘發妄想症,而酒精和物質濫用也可使患者病發;其他誘因包括被隔離、移居外國、視障、聽力問題等。 

  基於此,詳細評估和診斷對治療妄想症十分重要,因妄想通常亦潛在器質性疾病中,需要特別治療;而治療妄想症極具挑戰性,當中要應付病人各種問題,如患者的心理素質、抗拒治療、社交或人際衝突等。 

妄想症應與思覺失調症鑑別
  妄想症是一種以妄想為主軸的精神病,其內容並無奇異。思覺失調症病人也會出現妄想,惟妄想內容奇異;也可能出現幻覺 (如幻聽、幻視) 、被害妄想、誇大妄想、情感淡漠、聯想鬆散等等,奇異行為與怪異姿勢也可能會出現;患者也可能一腳站著,頭朝上,動也不動持續好幾個小時。
  上述這些都是思覺失調症常有的症狀,若這些症狀中,僅有妄想較為明顯且系統化,其他症狀都不明顯,則可稱之為妄想症。
  妄想症通常少有幻覺,即使有也並非主要表現,且多半以嗅幻覺、味幻覺等為主;至於聽幻覺與視幻覺就比較少見。至於怪異的行為、動作、姿勢等,幾乎不會出現於妄想症的病人身上。
  妄想症出現最多的妄想主題,乃被害妄想。被害妄想者深信別人對他不利、企圖害他。害他的方法可以是傳統方式,如使用武力攻擊、假車禍、下毒等;也可以用神奇方式,如使用特異功能、念力等。
  妄想症患者的社會功能通常較思覺失調症為佳,除了受到妄想內容的影響以外,其職業功能、人際關係仍相當良好。此外,妄想症的發病年齡也較思覺失調症為晚,約在四十歲左右;相較之下,思覺失調症的發病年齡則在10幾歲到30歲之間。
  由於許多精神疾病都會產生妄想,如器質性腦症、重鬱症、躁症、思覺失調症及人格障礙症等,治療方針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說,妄想症出現的妄想、幻覺、行為動作、情緒失調,跟思覺失調症類似,應小心予以鑑別 (見表) 。

妄想症的心理治療及家屬對待
  妄想症的治療是一種挑戰,患者並不認為自己有問題、無求醫動機;患者一般思考敏銳、能言善道,常令家屬、朋友信以為真。
  治療時先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透過給予病人關懷來改變其某些行為。此外,要避免給病人過度壓力,在壓力下會增加患者的妄想強度。應針對病人情況,教導其適應壓力的技巧;或配合認知行為療法,減少病人對壓力的不當反應。若病人同意,應鼓勵其家人一同參與治療計劃。基於患者往往敏感及易起疑心,故比較適宜施予個別心理治療,而不是團體心理治療。

一、認知療法、認知行為療法
妄想症病人的心理治療包括認知療法,該療法大多用於治療被害型的患者,它運用同理心來進行,治療師可以提出假設性的問題,在蘇格拉底式的彼此對話中進行治療 (註解) ;亦有報告說,認知行為療法能有效應用於治療妄想症。此外,認知療法也可同時結合藥物,以藥物來治療潛在的生理問題,而以心理治療來減輕症狀。

二、社交技巧訓練
社交技巧訓練可以使患者在跟那些他視為威脅者來往時,提升其能力、信心以及舒適感。

三、家屬對待之道
病人家屬應對妄想症有所瞭解,以愛心、耐心來對待患者。於勸病人就醫時,宜說看病對其失眠、焦慮、煩躁有改善,不要提到其妄想症,等到症狀改善、妄想強度下降以後,再和他討論妄想內容與現實不符之處。
妄想症的藥物治療

治療妄想症亦需使用藥物,惟不同類型的妄想症,應選用不同的治療方式。抗精神病劑是其中一類首選藥物,此類藥物具多巴胺拮抗劑功能,能阻斷大腦中的多巴胺D2受體為主。抗精神病劑主要用於改善精神病症狀,如妄想、幻覺、思想紊亂等,尤其用於治療思覺失調症和雙相情緒障礙症。惟抗精神病劑尚未被充分地測試在治療妄想症,且目前看來似乎並不是很有效,也無法幫助解除妄想症病人的核心妄想。

  若病人不配合治療,可考慮使用長效型抗精神病肌肉注射劑;若病人情緒起伏較大,包括出現精神病後的憂鬱,即可合併使用抗鬱劑 (如SSRIs等)。

結語
  詩人華勒斯曾說過一句名言: 「推動搖籃的手是統治世界的手。」 母親的力量確實偉大,若母親的力量是一股邪惡力量,那必定會要人命。 《推動搖籃的手》 是一部關於不一樣的母親,在善良與邪惡之間互相抗衡的影片。

蕾貝卡狄摩尼的精湛演出,不但推助此片獲得法國驚悚影展最佳影片獎與觀眾票選獎,她本人亦拿下該影展最佳女主角獎,以及MTV電影獎最佳反派獎。若你喜歡 《孤兒怨》 ,更要找這部經典名片來看,筆者在此強力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