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 淺談管教二三事  
淺談管教二三事
 


█ 愛心園專任員 張英泰

  管教,簡單來說就是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能理解的方式、形成有效改善行為問題的方法,讓孩子能夠在過程中,反省、學習、模仿及發展。

  筆者在臨床服務幾年的經驗累積下來,發現到其實每位父母都知道家庭教養的重要,只是當孩子在學校或家中面臨問題時,大部分家長想到的只是要怎麼處罰孩子,卻忘記了一個很重要的原則:『「處罰」的確是「管教」的一種手段,但是處罰並不代表管教的內容及全部』。最重要的更是要明確指出孩子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以及該如何做才是正確的。

  而最難的部分是家長必須能在當下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態度溫和、口氣堅定的給予孩子指導;且在給孩子指令時,需先確定孩子已經聚焦在對話上,再來進一步確定指令是否清楚完整。因為當孩子不夠專心或訊息一下子太多、太難時,孩子接收就會有困難;如果接收不完全,指令的理解當然會跟著出錯,也就當然無法做出正確的反應。所以命令的給予要把握「精簡、短小、明確」的原則。

  當孩子小的時候,爸媽首要的工作就是建立孩子「服從指令」的行為,重點應該放在孩子是否能確實照你所說的去做。在下達指令時,盡量態度溫和、口氣堅定,減少討價還價的空間。例如家長會說:「先把電視關上,去做功課,可以嗎?」「寶貝∼不要再玩手機了,好不好呀?」這時若孩子拒絕,往往就容易出現爭執。切記,孩子該完成自己所屬份內的事情時,便不該以商量的語句,而且說話的分量,不等於說話的音量,而是來自於孩子知道你在他心中的重量。所以,只需「態度溫和、口氣堅定」的告知孩子,該去完成該做的事或是被託付的事,無需大聲。

  而當孩子完成指令時,家長更可以大力讚美孩子:「太好了,你幫了大忙了」、「很棒!妳都能好好完成妳的工作」,這些對孩子都是相當大的鼓舞。一步一步建立親子良好的溝通管道,也讓孩子知道父母對自己的關懷與注意。如果注意力跟命令都沒問題,但孩子依然不理,甚至唱反調,這就表示可能家裡管教的方式出了問題。因為指令在孩子心中的分量是看孩子與爸媽的關係,以及孩子遵守指令的後果而決定的。家長不妨從這兩方面再次思考看看,也許就能有不同的收穫了。

  在心理學上有句話「沒有不可教的孩子」(If the learner has not learned, the teacher has not taught.),既云沒有不可教,那麼問題應該就只在如何去找到最適合每個孩子的方法了。管教必須適當,父母不可打孩子出氣,但是孩子不聽話時,也不可放任;適度管教絕對不會傷害孩子的創造力,反而完全放任、順從,對孩子一生才是很大傷害。
附表:父母管教常見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