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 簡單說夢遊  
簡單說夢遊
 

神經精神科醫師 賴俊揚

幾世紀以來,人們總認為夢遊是一種夢境的實現,例如精神分析學的始祖-弗洛伊德即認為夢遊是一種潛意識壓抑的情緒,在適當的時機發作的表現。直到1965年,學者Gastaut、Broughton和Jacobson等人分別證實夢遊其實不是從快速動眼期睡眠(即一般認為的做夢期)發生,而是從非快速動眼期睡眠,且通常都是從深度睡眠期,才發現夢遊幾乎跟夢無關。
夢遊,又叫做睡行症,發生率約1~6%,沒有性別的差異,在4歲以後的小孩較常見,15歲以後會慢慢消失,患有夢遊的成年人大多是從兒童時期遺留下來的。夢遊的特徵是在前三分之一的晚上,孩童從睡眠中坐起來,睜開眼睛,漫無目的地走來走去,但步伐緩慢且能避開障礙物,有時手上還能把玩一些器具,此時如果企圖叫醒他,他可能會意識混亂並有躁動的現象。通常孩童可以沒有困難的回到床上,很快的繼續入睡,隔天早上醒來對昨晚發生的事毫無記憶。孩童的夢遊很少有做夢的報告,即使有也是殘缺的片段較多,少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成人的夢遊則較可能有完整的夢的內容。大部份夢遊的發生很少超過15分鐘,但有罕見的案例夢遊時間長達或甚至超過1小時。
一般來說,兒童夢遊不算什麼大毛病,但有少數兒童可能是由於腦部感染、外傷或罹患癲癇時,也可能發生夢遊現象。成人夢遊則可能是一種病態行為,多與罹患思覺失調症、精神官能症有關。夢遊常見的誘發因子包括睡眠不足、發燒、過度疲倦、使用某些助眠藥物等,另外有些會影響深度睡眠期的因子,包括壓力、疼痛、睡眠呼吸中止等也可能會誘發夢遊。
夢遊如果是由腦部器質性病變或精神疾病引起的,則需要針對該疾病做正確的診斷及治療;如果不是腦部器質性病變或精神疾病引起的,其實不見得需要特別治療,只需找出可能的誘發因子,使患者盡量避免這些誘發因子,並將其睡眠周遭環境中的危險物品移除,建立一個安全的睡眠環境,以防止其發作時受到傷害。若夢遊太過頻繁發生,藥物治療或催眠治療也是可以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