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 他是怪人,還是我們是麻瓜?-談電影《X+Y愛的方程式》  
他是怪人,還是我們是麻瓜?-談電影《X+Y愛的方程式》
 
文/劉瑞華 臨床心理師

  《X+Y愛的方程式》(X+Y, 2014)是一部英國電影,描述一個有著自閉症特徵的青少年,如何面對自己與他人的不同、如何困難地去了解「愛」這種情感的故事。納森從小就是個特別的孩子,對光和圖形模式的改變特別敏感,在數學方面有著異於常人的天賦,但在社交與情感上卻有著明顯的障礙。爸爸算是最能夠了解他的獨特性、能找到與他溝通方式的人,然而爸爸卻在一次車禍中喪生。媽媽雖然也盡力付出了她所能給的關愛,但仍時常不得其門而入,感到挫折、沮喪與憤怒。(例如媽媽點餐的時候說:她要點47號餐,但要7顆蝦球,而不是原先配好的6顆,店員要她點48號餐,有9顆蝦球。媽媽很費力地向店員解釋,她兒子很挑剔,餐號和蝦球數量都要是質數才行。納森拿到餐點,卻還是為了蝦球與薯條混在一起而抱怨,並指責媽媽什麼事都做不好,每次都弄錯。媽媽忍不住發怒,但又無奈地向納森道歉。)
  納森唯一能找到慰藉的地方,就是在數學的世界裡。小學時納森的數學程度已經超過了課本所教的範圍,到了高中,納森進入了英國國家隊,準備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他和其他選手到台灣去參加集訓(你沒看錯,就是台灣),並要爭取最後6名能代表英國參賽的資格。在台灣納森遇上了來自中國的女孩張梅,體驗到初戀的滋味,原本封閉的心逐漸打開,卻也為他帶來了更多的焦慮與不知所措,到底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是什麼,到底「愛」是什麼?有愛的方程式嗎(他還真的去查了,結果當然是解不出來)?
  演主角的青少年是阿薩巴特菲爾德(Asa Butterfield),就是《雨果的冒險》、《戰爭遊戲》裡那個可愛的小男孩,如今身高一下子拉長,不過還是很帥。演媽媽的是得過柏林影后的莎莉霍金斯(Sally Hawkins),《藍色茉莉》裡演女主角妹妹的那位,卡司還算不弱。本片有一半的場景在台北,片頭就出現的西門町、做為集訓場所的大同高中、男女主角兩小無猜逛街的寧夏夜巿等,在台北住過的人應該會很熟悉。片中並沒有特意地拍台北的一些光鮮亮麗的地標,像101大樓等,反而是呈現巿井小民日常所生活的地方。讓筆者覺得很怪的地方是雖然台灣場景很多,但是台灣的代表隊卻沒有戲份,與英國配對集訓的是中國隊。後來網路上查到資料說本片的導演在2007年就拍了一部電視紀錄片《Beautiful Young Minds》,記錄了英國數學奧林匹亞代表隊的集訓參賽過程,其中也有幾個泛自閉症譜系障礙的男生,所以本片其實是有個真人真事的原型的。
在以前,納森可能會被歸為亞斯伯格症,不過在第五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裡,已沒有這樣的分類,而是和以前的自閉症都歸屬在自閉症類群障礙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他們主要有社交溝通及社交互動的缺損,及有侷限、重複的行為及興趣模式。有些自閉症者會在某個領域有著過人的天賦,像是驚人的記憶力或數學、圖形推理,但是只是一小部份。納森無疑是當中的高功能者,他有良好的智力,比起另一部自閉症的經典電影《雨人》(Rain Man, 1988)裡的達斯丁霍夫曼,他的語言能力也好得多,整體來說,他的自閉症症狀應該只算輕微。但或許正因為如此,他更有感於自己與別人的不同,有感於自己身上「怪人」的印記。自閉症的人理解情感有困難,可是並不是沒有情感,也不是沒有想與人溝通的需求。筆者在進入臨床之前,總以為自閉症就是靜靜的不說話、不和人互動的,而事實上活動量大的、愛講話的也所在多有。電影裡的納森比較內向、壓抑,在英國代表隊裡另一個也是自閉症的盧克則是會讓人討厭、白目的一型,他與人一見面就撂冷闢的文法,說沒人想聽的典故;在團體中往往急於展現自我,臭屁自大;把喜劇節目裡看到的橋段,不合宜地套在互動情境中,自以為在講有趣的笑話,結果反招來異樣的眼光及批評,選拔被淘汰又加上人際挫折的他,甚至以自殘來發洩情緒。
盧克曾問納森,他的父母是如何對他解釋自閉症。盧克的父母是這麼這麼對他說的:「沒有人甘於平凡,怪一點沒有什麼不好,只要你夠有才華,但如果你沒有才華,你就只是個怪人而已。」或許盧克的父母是想要鼓勵他上進,然而對盧克來說,背負著這樣的壓力,反而造成他更大的挫折及不快樂。相比起來,納森的爸爸雖然早逝,但作為一個好的客體,他留給納森一個很好的禮物,就是告訴納森要接受他自己。他是這麼跟納森說的:「有時候人們無法理解你,是因為你有超能力,可能你會魔法,而我們只是缺乏悟性的麻瓜,對我們而言那就像一種陌生的語言」「雖然有時我們無法互相理解,但並不表示我們彼此不相愛」。小時候納森不喜歡讓人握他的手,但喜歡質數,爸爸就和他一起握著仙女棒,寫他最喜歡的質數。能體認到彼此的不同,能欣賞每個人的獨特性,從對方的世界裡找到可以溝通的方式,而不以我們所認定的標準去規範及評價,大概是本片最想傳達出來的主軸。
  行文至此,還沒有提到納森與張梅的小清新戀情。比較有印象的橋段是納森打開盒子一看是8顆蝦球,眉頭一皺正要抱怨,張梅馬上伸手拿起一顆蝦球吃掉,說「這樣就是7顆啦」,輕鬆過關。此例說明有時不需要和自閉症的固著性賭氣,轉一個彎就好。最後劇情設定納森並沒有完成比賽,因為在比賽前一晚張梅的舅舅發現他們同床,張梅被怒斥而離開了。比賽的壓力、張梅的離開、還有從前爸爸驟逝的創傷,超過了納森的負荷,於是他起身離開了考場。媽媽並沒有阻止他,反而是靜靜地坐下來,聽他說他對愛的困惑、他不懂他在愛情中的變化、還有爸爸為什麼要離開,以前爸爸在的時候一切都很順利。媽媽問他爸爸做了什麼她做不到的事,他說,或許是爸爸會把薯條塞進鼻子裡逗他笑吧。媽媽也真的把薯條塞進鼻子裡。納森又笑又哭,媽媽也是。兩人的世界拉進了,也共同經驗了爸爸/丈夫離開的痛苦。最後納森決定勇敢地去把坐上火車的張梅找回來。筆者是覺得這部份還是過於戲劇化了點,好像從此就要白馬王子白雪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真實的情況很少會是如此。往後兩人要面對的考驗恐怕還有更多吧。



圖片來源:https://tw.movies.yahoo.com/movieinfo_main.html/id=5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