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3 職能治療師在精神護理之家的角色與功能  
職能治療師在精神護理之家的角色與功能
 
■職能治療師留淑婷
目前精神疾病醫療的觀念,是透過積極的藥物治療,達到症狀緩解然後促進功能復健,使個案能夠回歸社會。所以從早期的藥物治療到協助慢性精神病患回歸社區,發展的社區精神復健方案包含社區復健中心、庇護工廠、康復之家、居家治療、日間留院等模式,都在於延續患者出院後的醫療照護。因應國內社會經濟的發展及疾病型態的改變,我國長期照護政策與規劃,是結合社區式、居家式與機構式三者並重發展,雖然世界各國的發展趨勢係在加強社區或居家照顧服務,減少機構式照顧,但機構式照顧對於極衰弱,需要高密度服務的老人,不失為可替代照顧方式(謝和蕭,2005)。且在台灣人口老化的社會現象,在精障族群亦成為人口高齡,且疾病慢性與長期化發展趨勢,其衍生的長期照顧等各項問題,也成為亟待處理的重要課題。
衛生署於民國九十二年核准精神護理之家設置,並發佈精神科護理之家設置標準,其服務對象是以「精神病患照顧體系權責劃分表」的第五類和第六類為主,他們多為症狀穩定呈現慢性化,自我照顧功能差,社會角色功能,以及家庭社會支持差者(行政院衛生署,1998),病患症狀穩定呈現慢性化、干擾程度低,自我照顧功能差,社會角色功能和復健潛在能力差,以及家庭社會支持差者,其設置目的在延續社區心理衛生工作的理念,為精神病患呈現慢性化及病況穩定者,提供持續性、連續性照顧,因此精神科護理之家的設置對精神醫療資源的完整性具有正面的助益。
精神科護理之家的經營理念主要為推動家庭化照顧模式、落實以住民為中心的理念及跳脫傳統收容養護的思維、強化現有的能力,協助病患發揮最大的潛能,擁有好的生活品質。而職能治療專業是透過人類參與日常活動的機制,協助並訓練有困難的個案確認對他有意義的生活內容與目標,以預防、矯治或代償的方式,協助個案提升能力並適應生活,最重要的是提升與促進其生活品質。因此精神科的職能治療師是透過「有目的的活動」,運用各種治療媒介來治療病人,穩定病患症狀,幫助其發展、改進、維持、或重建最高之功能及獨立性,防止病情再惡化、預防疾病再復發,因此治療師關注的層面包含個案個人表現、活動與環境。
職能治療師在精神護理之家的服務內容包含:(1) 職能評估與追蹤,包含個案症狀影響程度、目前功能、生活角色扮演、職業功能、復健潛能、及社會適應能力等、(2) 提供職能治療活動,以提升或維持患者之功能,提高生活品質、(3) 提供社會適應訓練,促進其最大之獨立性、(4) 職業復健,內容包括職前評估、工作功能訓練、產業治療、庇護性工作坊等,使個案能發揮最大功能,扮演工作者角色,並藉此增進自我價值、(5) 提供生活作息建議、(6) 提供環境規劃與生活輔具建議、(7) 提供出院安置建議、(8) 團隊溝通與諮詢、(9) 人員培訓。
今年1月本院附設大寮精神護理之家由原本的99床擴床為347床,職能治療師由原本的1位兼任改為1位專任、1位兼任,因此職能治療服務的提供能更全面且持續,在專任治療師就任初期就先針對目前護理之家的復健服務資源做盤點並通盤了解目前家民的功能屬性,以規劃合適的治療活動空間、活動時間與活動內容,接著設計相關職能治療服務表單,以確保職能治療服務的品質與提供流程順暢,不過職能治療服務對原本養護的家民而言是陌生的,且原本園區內的家民已有固定的生活模式,要讓他們接受改變確實需要花費一番功夫,因此治療師分別到各家帶領活動,藉由活動認識彼此並說明日後園區中職能治療服務的提供模式,另外也藉由節慶活動的舉辦拉近彼此關係,讓園區中的家民知道園區中有位專任的職能治療師。家民的活動出席與參與度對治療師而言也是需關注的重點,因此公告活動時間表、活動前的廣播、活動出席的集點獎勵制度、活動難度的分級、團隊的溝通等方式都可有效的提升家民的活動出席與參與度,讓有需要的家民能接受職能治療服務。
接下來的課題就是如何讓家民化被動為主動,讓他們在治療關係中有更多的選擇權與掌控力,增進社交連結、提升自我表現、建立新的角色定位並對未來有期盼感。對於治療人員而言還需關注如何提升家民照護與生活品質,包含讓護理之家工作人員建立與家民互動的正向態度與方式、食物、環境、活動、 醫療照護、宗教、家民權益保障、家民自主及社區參與等,都是我們需持續努力的方向,另外精神護理之家屬於長期照護機構,因此家民的老化議題在園區中更顯重要,如何讓家民能避免疾病和失能、維持認知和身體功能和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等,都有助於家民走向成功老化,減少機構日後的照護資源投入,讓家民常保健康快樂,如此才能符合本院的核心價值『全面服務、身心健康、活出生命的光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