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8/11 基因與兒童虐待  
基因與兒童虐待
 
■兒青科主任 蔡景宏醫師
當兒童青少年遭遇自然、人為或意外的創傷事件,除了可能導致身體的傷害外,也可能產生急性的精神創傷反應,若未經適切之協助,甚至會衍生出慢性之精神疾患,它有可能比身體的創傷更痛苦,更深遠影響到個體的社會適應與人格成長,需要大家共同的關切與照護。
然而,同樣遭受身體虐待或人際間的暴力,為何有些兒童日後會發展出行為與情緒的困難,有些則復原得很好,沒有預測的各日後種精神問題。研究顯示,兒童虐待及基因和社會環境會交互作用,影響創傷的結果表現。研究最多的例如單胺氧化酵素基因(MAOA)表現型與受虐兒童的反社會行為,當MAOA基因型使單胺氧化酵素濃度低的兒童日後成人較會發展出品行疾患、反社會性人格與暴力犯罪。因此,可以說單胺氧化酵素基因有調控行為表現的角色;其他如血清素轉運器的基因型與受虐兒童的憂鬱症有關;腦滋養因子(BDNF)的基因型與受虐兒童的憂鬱症有關,而社會支持度會減少基因表現型及受虐經驗對兒童衍生憂鬱症的作用。
雖然許多研究尚出現不一樣的結果,但基因對受虐兒童日後是否發展出行為障礙與情緒困擾已相當明確,值得重視及日後繼續深入研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