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8/4 社會變遷與成癮問題  
社會變遷與成癮問題
 
■成癮防治科主任 吳泓機
人類有歷史的記錄開始就可以看出成癮物質的使用及演進的情形,根據歷史記載早在新石器時代,小亞細亞及地中海東部山區就已經發現了野生罌粟,在青銅時代後期(約公元前1500年)傳入埃及,約於公元初傳入印度之後才傳入中國。很早時候開始人們就已經把罌粟視為一種治療疾病的藥品,進而有意識地進行少量的種植生產。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有鴉片的出現,既有商品的經濟價值也有藥品的使用價值,它具有一定的麻醉、止痛並且造成依賴的作用。
1805 年德國的化學家賽特納(Friederich Wilhelm Adam
Serturner)分離出嗎啡,發現它的藥效是生鴉片的十倍,並且以希臘睡夢之神摩菲斯(Morpheus)的名字命名爲「嗎啡」(Morphium)(現為Morphine),是強力的止痛麻醉劑。有了純化的嗎啡之後,鴉片類物質在醫療的應用有增無減,濫用的情形也隨之增多,甚至還有人為文歌頌鴉片。事實上,鴉片類物質成癮問題的加劇,還是拜醫學進展所賜,其中包括1853 年英國醫生伍德(Alexander Wood)發明注射器。過去曾經注射嗎啡成爲一種社會時尚,以二十世紀初的美國來說,人口不到今日三分之一,但對鴉片上癮的人卻將近二十五萬人。這是因為十九世紀的美國,對進口鴉片及製作販賣成藥均無管制,加上醫療水準及醫生普遍不足,因此含有嗎啡成分的藥水、糖漿大行其道,幾乎成為家家必備良藥,然而卻未聞造成嚴重社會公害,主要原因是口服產生的作用緩慢,不像從靜脈注射的海洛英,能快速進入腦中,轉變成嗎啡作用,使人瞬間達到強烈欣快的程度。此外注射藥物效用消退的速度也比口服來得快。我們現知藥效的出現及消失快速的鎮靜劑,要比作用緩慢的更容易上癮,戒斷症狀也強烈得多。
接著 1874 年英國化學家又利用嗎啡合成出海洛英,爾後經拜耳藥廠的註冊,並給了它Heroin 的名字(從德文heroisch 演變而來)。此藥物一經研製出來,便立即受到大衆的歡迎,被當作特效藥廣泛地應用於醫療領域,甚至有些人把海洛英當作治療嗎啡癮的替代藥物及兒童的咳嗽藥。到了1914 年美國才通過哈理遜法案管制麻醉藥品,禁止海洛英的生產及持有。海洛英易於攜帶、拆分以及摻假,迅速在全球流行起來,並且成爲現今毒品的要角之一。一百多年以來,從鴉片到嗎啡到海洛英,藥效提高以倍數計,成癮性同時也增長到難以控制的程度。
隨著現今化工業的發展,化學合成的成癮物質也逐漸被廣泛使用,大家耳熟能詳的安非他命首次合成是在1887年由一位羅馬尼亞化學家在德國柏林完成的。他把這種化合物命名為苯丙胺,是一類源於麻黃鹼的化合物,一直到1927年安非他命還未有作藥物使用的記載,第一位實驗了它的是一位精神類藥物學家為了尋找麻黃鹼的替代品,合成了安非他命並以自己試驗。後來Smith, Kline & French公司開始銷售用於吸入器的安非他命揮發性基質,商標名Benzedrine,並把它當作是一種緩解充血的藥物,然後很快被用作其他用途。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安非他命被廣泛用於前線士兵以抑制疲勞和增加警覺度。數十年的濫用狀況使FDA禁止了Benzedrine吸入器,並在1965年限制了安非他命的處方用量,但非治療使用依然泛濫。
近數十年化學工業的進步與發展更造就的一些新興成癮物質的興起,如著名的搖頭丸(MDMA)就是屬於合成的中樞神經興奮劑,其實它的基本化學結構與安非他命類似,藥理作用也相近。前一段時間報章媒體報導俗名喵喵的Mephedrone,也是化學合成的中樞神經興奮劑。由目前新的成癮物質出現的頻率可知,以目前科學進步的程度要製造出一些新的成癮物質並非難事,難在如何讓好奇的年輕人避免去嘗試或使用這些成癮物質,值得從業人員深思及努力。

參考資料
1.Wikipedia 網頁
2.《迷藥》,邁克•米勒,波希米亞文化
3.聯合國網頁
4.《毒品》,理查•戴文波特 – 海恩斯,時報文化
5.人間書坊網站
6.中國思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