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4/18 性別刻板印象在精神醫療的影響  
性別刻板印象在精神醫療的影響
 
■成人精神科主治醫師 陳偉任
筆者於精神醫療從業也逾十年之久,回顧自己平日的臨床精神醫療服務的服務對象,似乎女性比男性的病人多了許多,這也讓筆者有個機會去思索「性別議題」碰上了「精神醫療」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性別的經驗幾乎人人皆有,但卻不一定被意識到、被敏感到,性別的議題在台灣也不是那麼的流行,性別差異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確有一些人會覺得何必去討論這樣的差異,那只會帶來不必要的衝突以及人際的不和諧。社會對於性別差異有一個既定的刻板印象,這樣的差異真實的存在我們的社會已有好久,但卻常常被否認與忽視。就如同過去傳統的社會文化,長期漠視及接受家庭暴力的存在,將亂倫的結果掩蓋等
直到最近幾年,因為兩性平等教育的推行,才好像被大家開始關注起來。因此,隨著時代的進步,性別刻板印象在精神醫療的影響,我們精神醫療從業人員也就必須去思索及面對這樣的一個議題。因為性別刻板印象所造成的偏見和歧視,會對臨床精神醫療在不知不覺中產生莫大的影響。即便現今的社會鼓勵男女平等這樣的觀念可以公開討論,但是這性別刻板印象並沒有消失不見。
由於社會角色和性別刻板印象往往給兩性不同的職業角色早已有預設的分配,這些社會刻板印象會促使男女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例如中國傳統文化一直流行「男主外,女主內」這樣的刻板印象;社會大眾可能會對男人的天性是任務導向,而女人的天性是人際導向,這樣的兩性特質上固定的刻板印象;女性也會在社會刻板印象下被迫於認同男性暴力的正當性,而使其無法獲得及時的幫助;男性在社會文化的脈絡下,被期待要堅強,同樣也是性別文化下的受害者,男性之所以成為男性的角色,要他去承認自己的興趣是跳舞、是當保母等,有時是難以啟齒的。在心理治療領域中,有部分的治療師也許會不經意的協助女性個案,去檢驗並教導她們如何成為女性的社會期待,期待女性表現出性別刻板印象中的女性角色,而非真實的自己。由此可知,性別偏見和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在目前的社會是顯而易見的。
此外,在臨床精神醫療中,筆者認為對於性別議題的敏感不只在臨床服務中傳達,同時也需留意在這個以父權為框架的醫療體系,專業人員的本身也普遍著性別刻板印象,例如護理師大部分是女性,醫師大部分是男性等等。
所以對精神醫療從業人員而言,評估臨床就診的病人對其負向性別刻板印象內化的層次,在臨床實務當中也許自己需要先得好好省思一下,什麼是「好女性」?什麼是「壞女性」?什麼又是「真實的男人」?以及發現這樣負向性別刻板印象對自己的行為和感覺的影響就顯得相當重要。當然,醫療從業人員在鼓勵病人努力爭取成為由刻板印象中轉移乘男女性別平等的過程中,也需要留意並考量個案也需要被他(她)所處的社會所接收和尊敬,以減少病人生活適應上的困難,因為這樣的兩性偏離刻板印象的行為,有可能會被視為文化的背叛者。
逾越性別的規範是不是等於病態問題,雖然很多人的直覺反應都是否定的,然而,精神醫療從業人員憑心而論,在平日的臨床醫療服務中,有多少時候,自己根深柢固的性別刻板印象帶來自動化的反應,在不知不覺中就下了「有問題」、「病態」等字眼的判斷。總之,今日的精神醫療從業人員應該要能覺知自己本身意識與潛意識的性別刻板印象,以及這樣的性別刻板印象會如何影響醫療關係。再者,如何將多元文化的訓練,納入在平日專業養成的訓練過程中,也就變成另外一個重要的話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