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7 睡眠是健康的開始  
睡眠是健康的開始
 
■醫師 呂宇席
睡眠大約佔去人類一生當中大約三分之一的時間,但為什麼人要睡覺到現在還沒有很確定的答案。其實睡眠時人腦並沒有停止工作,相關的影像醫學也發現睡眠時腦血流只下降約百分之二十,換句話說,「睡眠」只是換了另一種工作模式,使身體可以更有效地儲存所需的能量,並對精神和體力作出補充。睡眠並不只是暫時失去意識那麼簡單,而是有很多複雜的機制在裡面,無怪乎睡眠很容易出問題;從睡眠中醒過來是一種保護機制,也是健康和生存必須。
當我們入睡的時候,我們的腦有點像是「摩天輪」,會經歷不同的睡眠階段。一般成年人的睡眠,大致上以90分鐘為一個週期,在平均8小時的睡眠過程中,腦部經歷這些循環4-5次。進一步從腦波型態去分析,可以發現睡眠是包括了5個階段:快速動眼期(REM)和非快速動眼期(NREM)的四個睡眠階段。非快速動眼期(NREM)等同於慢波睡眠,主要是指REM以外的睡眠狀態,最重要的功能是保存與復原,再細分下去可以分為淺睡期(Stage 1、Stage 2)和深睡期(Stage 3、Stage 4)。快速動眼期(REM)等同於快波睡眠,在腦部運作有助於固化經驗與知識,並能定期刺激腦部,為起床而做準備;一開始的REM較短,只有5到10分鐘,到睡眠後期會越來越長、可以到約半小時。睡的越久,快速動眼期所占的時間與比率就會越高。此外,隨著年齡的增長,總睡眠量、深睡與REM睡眠均越來越少,睡眠品質益差,從台灣歷年人口結構觀察,高齡者(65歲以上)比率逐年上升,也無怪乎越來越多的人來門診救助失眠問題。
談到睡眠,不得不提到生理時鐘。生理時鐘是內在的節律,可以對突發性的環境改變維持穩定性,其中的兩大要素就是光照和褪黑激素(melatonin)。褪黑激素是由松果體所分泌的,能影響人體生理時鐘的調節、抗氧化作用、延遲老化和調節免疫系統,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褪黑激素濃度持續減少。松果體會在黑暗的環境下才會製造褪黑激素,在正常的夜間睡眠中期分泌會達到高峰,但是褪黑激素對於光線非常的敏感,即使是微弱的燈光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在強光下的影響就更大,這是夜班輪值的工作者和習慣開燈睡覺的人不得不注意的地方。
接著進入主題「失眠」,那就要先了解何謂「正常的睡眠」? 正常的睡眠並沒有真正的共識,一般我們講的是主觀的滿意度:(1)有沒有「消除疲勞」的功能?(2)有沒有睡飽的感覺?(3)白天會不會想睡或是累?(4)睡覺的過程順不順利?會不會睡不著或是太早醒?總而言之,只要自己覺得可以,大概就沒問題!失眠和精神疾病的關係是雙向的、會互相影響。影響睡眠的因素不外乎年齡、疲倦狀況、晝夜性節律、環境、刺激、疾病、生理狀況、情緒狀態及藥物等…在台灣,一年吃掉近八億顆安眠鎮靜劑!而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簡稱為BZD )是最常被開立來處理失眠問題的藥物,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藥物雖有立竿見影之效,但因藥物常對中樞神經具有抑制作用,會造成「睡得著,但睡不好」的窘境,結果卻不能獲得真正良好品質的睡眠,因此建議最好不要長期使用;即使是長期使用BZD,也不能隨便停!必須與醫師討論慢慢減藥才對!
最後給大家的睡眠建議是:
1、首先建立信心:對生活中偶爾遇到失眠經驗,應不必過分憂慮,相信自己的身體自然會調節適應。
2、安排規律生活:避免失眠的最有效方法,就是使生活起居規律化,養成定時入寢與定時起床的習慣,從而建立自己的生理時鐘。
3、保持適度運動:每天保持半小時至一小時的運動,唯劇烈運動、睡眠前應盡量避免,想藉睡前劇烈運動,使身體疲倦而後易睡,是錯誤的觀念。
4、睡前放鬆心情:睡前半小時內避免過分勞心或勞力的工作,且臨睡前聽輕音樂有助睡眠。
5、設計安靜臥房:盡量使臥房隔離噪音,而且養成安靜睡覺的習慣。
6、使睡床單純化:養成睡床只供睡眠用的習慣,不在床上看書、打電話或看電視。
7、睡前飲食適度:睡前如有需要,可適度進食;如牛奶、麵包、餅乾之食物,有助睡眠。過飽對睡眠並不利,而咖啡、可樂、茶等帶有咖啡因之刺激性飲料,更不利於睡眠。
8、飲酒不利睡眠:不少人誤認為飲酒有助於睡眠。固然,酒後容易入睡,但酒所誘導的睡眠不易持久、品質亦不佳。而且酗酒者容易導致更嚴重的窒息性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