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8 談青少年飆車的防範  
談青少年飆車的防範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兼臨床教師 何志培
報載每到假日深夜,高雄市街頭飆車族現身與警方玩捉迷藏的戲碼就反覆上演,頗令民眾困擾。日前凌晨,又出現大批飆車族呼嘯高雄市街頭;警方調派警網鳴警笛驅趕,還出動輔警增援,手持長棍駐守重要路口,折騰到天亮,飆車族才逐漸散去。
●飆車對社會民眾的影響
早在民國七十六年間即在台北、台中、台南等地開始集體飆車,然後漫延全省各地。經警方強力取締後,飆車事件確實消弭了一陣子。惟於八十三年捲土重來,飆車方式亦迥異於以往的競速、追求刺激與由他人下賭注賭博的特性,而以規模龐大、暴力驟增、馬力昇級、年齡下降,飆車地點由郊區移到市內鬧區,甚至砸毀警車、凌辱少女,無故以刀械砍傷路人,即以集體組織共同飆車並結合暴力攻擊行為,造成民眾普遍的恐懼感,使社會治安蒙受嚴重打擊。
●飆車遺憾終生並造成醫療資源的耗損
據研究顯示,青少年頭部外傷,是台灣青少年問題中最嚴重及致死最多的原因。交通事故死亡中,七成是因機車事故導致的頭部外傷,其原因不外乎不戴安全帽、車多擁擠、道安不佳、不守交通規則、飆車等等。
機車若高速行駛,一旦發生事故傷害時,會造成嚴重傷亡,頭部外傷者在經過治療後,呈現不少後遺症,如神經功能受損、水腦症 (常於受傷後數週或數月之後才發生,患有頭痛、遲鈍現象) 、腦血管瘤、癲癇、人格改變、記憶力減退。另一方面,國內每年約有一千多脊椎損傷患者,一半以上都是因車禍所致。此等患者會發生呼吸、運動、排尿、自律神經等功能障礙。故為飆車逞一時之快所導致的頭部外傷及脊椎損傷,將造成個人與家庭無可彌補的禍害與醫療資源的耗損。
●青少年飆車族的特徵
飆車族的年齡,大多數為廿歲以下的在學學生,或中途輟學及失學的青少年。他們參與飆車的原因,通常以心情不好、好玩、一時衝動、刺激、充滿冒險性、充滿速度感、被重視感、有歸屬感、有成就感、很自豪、很威風、 「同儕一體、生死與共」 、 「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等為主。
●青少年飆車問題的來源
青少年雖了解飆車的危險性,惟飆車時總相信 「自己的運氣不會那麼差」 。青少年飆車的緣由很多,大致上可分為心態方面的,學校教育方面的,以及家庭社會與活動空間方面的三大類別 。
防範飆車的方向與管道
若要有效解決青少年飆車的冒險與暴力行為,應教導他們如何適應及調適 「壓力」 ,提供他們發洩無窮精力的管道,故應從青少年壓力的來源與問題的所在方向著手。
一、加強青少年人文、法治教育:
結合社會各項資源,致力於強化 「新新人類」 對社會之關懷及對生命的尊重。此外,加強法治教育,使其知道法律規範的範圍,從知法、崇法進而守法。
二、加強親職教育,健全家庭功能:
廣泛運用媒體,密集宣傳親職教育,並舉辦親職教育活動。建立輔導體系,強化家庭功能。此外,考慮在國、高中及大學階段,將親職教育列入正式課程施教。
三、促使父母關心、注意青少年的行為與成長變化:
讓父母了解青春期的渴望獨立、自我表現、喜好刺激等特性,關心孩子在家庭與學校生活的真相,並進一步給予指導和鼓勵,應可紓解青少年偏差與犯罪行為。
四、致力教育改革,改善學校教育病態現象:
檢討現行學制與校規,充分滿足各類學生需求,並強化德、智、體、群、美等五育平衡發展。此外,暢通學生溝通管道,以建立師生間良好的互動關係。
五、強化青少年人際處理能力,維繫良好人際關係:
例如教導青少年以理性、常理、合乎邏輯之思考方式,妥善處理人際衝突,以避免暴力行為的發生。
六、拓展學校與家庭的溝通橋樑:
強化學校與家庭之溝通協調,交換管教意見,凝聚共識,達成共同關心青少年的境界。
七、普設與開發適合青少年之遊樂設施與場地,並落實休閒輔導教育與活動:
例如舉辦 「飆舞」 、 「飆馬」 等活動及規劃安全的機車競技場,並開發海水浴場、泛舟、跳傘等活動。此外,安排參觀急診室、植物人、脊椎損傷病患等因飆車而導致的後果,以收警惕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