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1 各位家長,別小看自己對孩子在治療中的影響力!治療、訓練孩子的場所跟機會在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  
各位家長,別小看自己對孩子在治療中的影響力!治療、訓練孩子的場所跟機會在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
 
■臨床心理師 黃子恆
在臨床上我們常見不少氣急敗壞、無技可施的爸媽因為孩子的行為問題明顯造成其管教上的困擾而帶來醫院就診或諮詢,而在稍加澄清後其中常被爸媽所提出的不乏情緒問題(如愛生氣、動不動就耍脾氣不配合大人的要求、生氣時會摔東西、打人)或不順從反抗行為,但不少爸媽當下常僅就這些外在的問題行為作短暫的處理(如處罰或默認孩子的要求),當孩子的情緒過後就粉飾太平,而忽略了這些反覆出現的問題行為背後可能存在某些不同的因素相互影響才造成今天這局面。因此當孩子帶來接受治療初期時,治療師大多乃花時間在蒐集資料來分析孩子目前問題行為背後可能的各種影響因子,進而針對其問題建立治療目標與設計療程。
以上所述的處理過程各位家長若常閱讀兒童教養相關刊物的話,聽起來應該似曾相識、相去不大,曾讀過相關內容的家長雖可當作「複習」,但站在治療師、老師或其他參與治療的專業人員的立場上常會擔心家長產生「孩子進步、改變的責任及關鍵在於治療師及治療課程上」的誤會,故在此便加以澄清所謂的治療包含的不僅是治療師對孩子的訓練或介入,也包含由治療師建議家長或治療師與家長討論擬定當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時,該用何方式、技巧來處理方可逐漸改善其問題行為,亦即在一般治療情境或書刊中常提到的「親職訓練」,因此各位家長在整個「治療」療程中時常也扮演著協同治療師的角色,再加上孩子一週可能僅見治療師1-2次,每次約僅一小時,但孩子卻需長時間跟家長相處,所以若家中孩子已在接受治療的話,不妨多花些時間與治療師討論應對孩子問題的方法、技巧或偷學治療師訓練的內容,並在日常持續加以運用,不然孩子可能變成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在治療室中乖得像條蟲、回家兇得像條龍喔!因此各位家長也是每位孩子能否將其在療程中所學帶到生活中(類化)及治療、親職訓練是否會成功的關鍵之一呢!故接著筆者便就臨床上孩子常出現的情緒問題及不順從反抗行為提出一些簡單的處理原則予以家長們作參考。
為了方便讀者記憶,筆者在此便提出幾項簡短基本的處理原則:第一、賞罰分明,不少家長常僅就孩子的不順從或問題行為作處理,最常見的就是處罰,但常忽略、忘記當孩子出現順從或良好行為的時候給予正向回應(如注意、口頭讚賞、獎賞),而視為理所當然,因此久而久之孩子便越來越少出現這些家長認為的合宜行為,有些孩子最後甚至會學到必須表現出一些問題行為方可獲得家長的注意力,故問題行為的出現頻率即使在家長「高壓統治」下仍不減反增,故對於孩子的合宜及問題行為需分別給予一致且可預測的處置,方可減少孩子的心理上的不適感。第二、立即處理,很多時候家長的管教方法(不論是獎賞或懲罰)常槓龜的原因是因為當下執行處理的時機距離一開始孩子出現問題行為的時間過久,最常見的就是當下默認孩子的問題行為一段時間後才給予處罰,這會產生兩個問題,一來孩子可以繼續安然地做他原本喜歡做的事或問題行為,二來孩子已成功地逃避、拖延了執行原本家長的要求,因此這種「遲來的處置」對孩子的問題行為可能幾乎沒影響。第三、監督、檢視,研究發現具問題行為孩子的父母可能較少檢視、監督孩子的行為、活動,亦即有種「眼不見為淨」的想法來消極地避免與孩子發生衝突,有的最後甚至習慣麻痺了,時間一久,因家長長期沒有對孩子當下的行為予以適當的正、負向後果,以致已無法有效地管教、控制其行為。
總而言之,本文主要乃提醒各位家長,即使孩子已交給專業人員作訓練、治療,也千萬別低估了自己對治療訓練效果的影響力,「親職訓練」也可能是整個療程中重要的一環。另外當管教或給予孩子處置時盡量把握「賞罰分明 」、「立即」、「多監督檢視」的原則,雖然臨床上所見孩子的問題成因大多並不單純,非單一、少數原因可以解釋,以上所提供的簡單原則並不一定可以解決每位家長的困擾,但卻是許多親職訓練方案中所提及的基本原則,筆者希望也祝福各位家長可以就這些基本原則發揮創意來擬定、建立一套適用自身家庭的管教方式,以減少家庭戰爭、血壓飆高、青筋暴露、大聲吼叫的場面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