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1 教育是一個漸漸放寬支架的過程  
教育是一個漸漸放寬支架的過程
 
■臨床心理師兼臨床教師 楊順興
帶小孩,該強硬一點好?還是柔軟一點好?太強硬,孩子情緒反彈大,會跟你拼命。太柔軟,孩子根本不怕,也就管不住。有沒有可能找到一種「標準的」軟硬程度,適用在每一個小孩?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不可能」。困難點在於,「孩子的個性差異很大」。針對不同個性的孩子,要有不同的作法。例如:孩子衝動強悍,你柔軟,他就會挑你的漏洞、耍賴。因此,對這類孩子要強硬一點,柔軟要少。有的小孩子退縮文靜,你強硬,他就更退縮。因此,柔軟要多一點,強硬少。
帶小孩子,不是聽話就好。更重要的是,要給孩子空間,讓他快樂的成長。如果父母太強勢,會壓迫孩子的自由意志,讓他缺乏自主性,有時甚至會釀成悲劇。例如:某個家庭有個乖巧的女兒,父母要求的都做到。即使內心痛苦,也默默的忍耐。父母覺得自己教育成功,有辦法掌控孩子的一切。結果某天,孩子跳樓自殺,父母才驚覺過去的愚蠢。這種教育方式的問題點在於,太過於束縛孩子,不給孩子空間。
教育就像是在培養一棵樹一樣,支架架住,決定了筆直的方向,但還是預留空間給樹成長。當樹漸漸長大了,支架要放寬,讓它有更大的空間。當它長成大樹,你必須要把支架拿開,不再能限制它。
父母的支架是什麼?我認為主要是在「品格層面的」。例如:不能偷竊、打人,要誠實、勤勞、尊重別人……,這是父母要掌握的。但在其他方面,如興趣、學業、工作….等,則讓孩子有自己的空間。當然,有些項目是模糊不定的,例如:談戀愛。有的人找錯對象,一生悲慘。所以,在這類事情上,我認為父母還是要管一部份,至少對方的「品格」要不錯。
隨著孩子年紀漸漸長大,能力提升。如果父母的限制沒有放寬,親子的衝突就會產生。父母覺得孩子要求的事情越來越多,「很煩」,孩子則覺得挫折,「為什麼別人可以,我都不行?」
焦慮型的父母對於放鬆管制,總是相當保守。如果孩子不抗爭,他就想要維持現狀。我認為這是相當不明智的。因為孩子總是要追求自由的,你可以大方的給他,或者是在他抗爭之後,被迫給他。後者是比較不好的,因為孩子會越來越不尊重父母。(註:孩子心裡會想,你本來說不可以,我吵鬧以後,又說可以,你那些規則真的有必要嗎?我是不是每件事都要用吵的才可以?)比較聰明的做法是,主動的開放,並坦誠的跟孩子說:「你漸漸長大,我就會讓你決定更多事情。但是如果你出狀況,我就會收回部分的自由」。我個人的做法是,對於孩子的要求,我基本的思考原則是:「可以,除非它真的不好」。所以,常常孩子提出要求,我傾向於說「好」。當我說「不行」的時候,孩子就知道「那就是不行」。我覺得帶孩子很輕鬆,孩子享有自由,也相當尊重我。
當然,要放寬支架,就是要相信孩子的能力。相信孩子可以面對風險,不需要父母嚴密保護。這一點,許多父母很難放手。不少媽媽滿心憂慮:「如果給他這個自由,發生狀況怎麼辦?」對於這樣的反應,我總是反問 :「你管得住嗎?管了之後有比較好嗎?」媽媽們總是搖頭。「如果管不住,為什麼不試試其它作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