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9/23 憂鬱症防治-從張國榮逝世10周年紀念談起  
憂鬱症防治-從張國榮逝世10周年紀念談起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 何志培

今年四月一日是 「哥哥」 張國榮逝世10周年忌日,好友與粉絲對他思念未曾歇息,他的生前摯愛唐鶴德日前為其巨型雕像揭幕,世界各地粉絲亦聚集在他當年跳樓自殺的香港文華酒店前,地上擺滿鮮花追思。香港紅館並舉行 《繼續寵愛.十年.音樂會》 ,張學友、莫文蔚等22位藝人接力演唱,梁朝偉與張國榮隔空對話,粉絲傷感落淚,場面感人。
張國榮曾在自殺現場留下一封遺書,稱自己心情憂鬱、空虛,這一年來活得很痛苦。他亦曾在其網站裡,形容自己是個情緒化的人。
我們常因外在的環境事件或內再的主觀經驗,都會有悶悶不樂的情緒,這類負面情緒一般在幾天之內即有所改善。若鬱悶情緒持續兩周以上,或對日常各種活動或交友皆失去興趣,並出現憂鬱症的嚴重徵兆或呈現自殺意念,即應找精神科專科醫師診治。
張國榮於1956年9月12日出生,今年五十六歲。他於公元七十年首先踏入歌壇,憑歌唱起家,後來再參與電影演出,成就更大。 「哥哥」 初期的歌唱形象較為前衛不羈,一脈相承的是由占士甸 (James Dean) 以來的青春冷酷俊朗非凡,當年社會大眾不太接受。張國榮曾在一次戶外演出中向現場觀眾擲帽,竟然被人把帽子擲回臺上,更被現場觀眾喝倒彩。
雖然早年他的演藝事業不大順利,但在那段時期 (1980年代初) 他曾接拍過不少以青春派偶像為主題的電影如 《喝采》、《烈火青春》 ,多為帶點反叛的角色。憑著這些前衛不羈、反叛但俊俏的形象,漸漸受女性觀眾歡迎,為他日後成為超級偶像打下基礎。
媒體報導2002年5月拍完電影 《異度空間》 後,即傳出 「哥哥」 因為精神恍惚、嚴重失眠,幾天只能睡幾小時,故去找香港大學精神科麥列菲菲教授診治及取藥。
其實,各種壓力如果不能好好解決,都會產生程度不同的憂鬱,而憂鬱情緒長期累積,無法紓解,嚴重者就會變成憂鬱症。憂鬱症往往導致患者職業功能下降、社會退縮、甚至結束生命。在先進國家,憂鬱症的盛行率大約佔15%,女性較容易得病,惟任何年齡層亦可能發病,老人期則非常普遍。
演員胡兵表示,張國榮本身是完美主義者,而週遭人亦給予他不少壓力。處女座的張國榮要求甚高,回憶幾年前的心情, 「哥哥」 曾表示: 「我覺得自己可能患上憂鬱症,病原則是對自己不滿、對別人不滿、對世界不滿,那段日子真可用黑暗時代來形容。」
當發現你的孩子容易緊張、焦慮、悲觀,甚至退縮,即應注意,因為這些都是青少年憂鬱症的症狀,別等閒視之。青少年正是人格成長、奠定自信、學習技巧與人際關係的關鍵時期,若發現孩子出現異狀,應主動陪同就醫。
多項研究結果顯示,國內青少年憂鬱症患者盛行率約13%,並不算低。以一個班級有35名學生估算,每班大概有四名學生出現憂鬱症狀,惟實際接受治療的人卻相當低。
在工商業社會,大部分家長都忙於工作,親子互動時間少。如果孩子情緒低落、功課退步,許多家長都以為這只是青少年鬧彆扭,過一陣子就好;很多孩子遇到問題,也不肯與父母討論。很多情緒呈現障礙的案主,不少是老師在學生周記裡或學生提醒老師後才察覺異狀,主動聯繫家長的。
當兒童青少年罹患憂鬱症時,也特別容易出現自殺行為。憂鬱的症狀和反社會行為的結合是青少年自殺最常見的導因。憂鬱的學生求醫時通常以身體症狀為主;身體的病痛,像是頭痛、胃痛、腿部或胸部的刺痛感都很常見。
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往往遭遇生活上的種種挫折、失落、危機和困難。國內社會的快速變遷和生活壓力的急劇增加,對於正值身心變化,個性不穩定的青少年,猶如一顆不定時的炸彈。
由陳凱歌執導,張國榮、鞏俐等人主演的電影 《霸王別姬》 ,當年拿下第46屆坎城影展金棕櫚獎。陳導演認為張國榮是個非常用功、自我要求嚴格的人,面對長達半年枯燥乏味的學習京劇課程,完全沒有計較,他說:「張國榮第一次上裝,我們都為之驚艷,眼簾就那麼垂著,真是千嬌百媚,他把自己給了這個人物。」
資深影人徐楓亦指出,張國榮不是中邪,而是憂鬱症作祟,導致他精神狀態不佳。原因可能是他力求完美、好勝心強烈,給自己太大壓力所造成。此外,某些人格特質的人,譬如邊緣性人格、神經質 (情緒化) 等或負向思考者皆容易罹患憂鬱症。
憂鬱症的四大治療目標是:減除憂鬱症狀、預防復發、恢復社會功能、提升生命價值。
對於憂鬱症的治療,目前常用的有效方法包括:藥物治療 (抗憂鬱劑及其他藥物) 、心理社會治療、電擊痙攣治療 (當藥效不彰或高度自殺危險時,才加上此療法) 。
根據眾多憂鬱症病友的治病體驗與筆者的臨床經驗,建議運用以下十大良方,更能達到憂鬱症的完整治療目標 (見表) 。
筆者認為,青少年憂鬱症患者越早發病,對未來的影響愈大。國中生罹患憂鬱症,可能不敢踏出家門,連帶課業、人際關係都會受到影響。長期下來失去自信,長大後就欠缺謀生技巧。因此,若病人被確診為青少年憂鬱症,就應該積極接受治療。
張國榮在遺書中說: 「Depression!多謝各位好友,這一年來很辛苦,不能再忍受了。我一生沒做過壞事,為何這樣?」 他在遺書中感謝各位朋友、唐鶴德先生以及他的精神科主治醫師。其經紀人陳淑芬女士稍後證實他患上憂鬱症,持續治療年餘,惟仍因病情失控而自殺死亡。
事實上,只有上主能滿足吾人心靈裡的空虛。聖經記載: 「心裡喜樂,自然神情愉快;心裡悲傷,精神也就頹喪。」 (箴言15章13節) 因此,凡事往好處想,笑口常開;並以微笑待人,和身邊的人有良性互動,憂鬱症即會遠你而去。
「哥哥」 張國榮是一位有才藝、有愛心、重情義的人。他的驟逝,使人感到悲慟、震驚及措手不及,非常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