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22 當我們在家做運動  
當我們在家做運動
 
■黃裕盛替代役
來到大寮百合園區服役也已兩個多月,記得一開始在高雄市社會局,看著其他的役男漸漸的被各單位的人領回,只剩一個人坐在椅子上等待園區來認領,那時的心情和現在服役完全截然不同,百合園區主體建築物類似「土樓」,土樓的功能是抵禦外敵而裡頭的居民共同生活,而園區內的工作人員,都盡心的為家民服務,不論以在這生活、工作的人或建築物外觀來說,百合園區儼然已有一種「家」的感覺。
本身畢業職能治療系也已考取執照,因此來到園區時,大家就很鼓勵我能夠嘗試將所長發揮,實際應用幫助這裡的家民也能當作經驗,這裡的勤務內容包含了家民的體適能課及行政庶務,體適能課顧名思義就是要維持家民們的基本體能以及關節活動度,第一週上課時在旁協助學長並觀察各家家民的活動情形,漸漸的對家民的情況有些許了解,家民在「動機」、「理解程度」、「人際互動表達」上較為弱勢並有所差別,體能及關節活動度維持方面倒是其次,只要適當指引,家民大多都會配合。
運動對於一般人就可能沒有太大的興趣,更何況是住在機構裡的家民,因此認為家民們參與的「動機」會是首要的問題,食物對於這裡的家民有著強大的吸引力,但是基於家民的健康因素想先試著以活動本身的有趣程度吸引家民,發現之前實習的經驗十分受用,使用競賽式的活動方式的確增進了家民們的參與動機,以分組競賽的方式不僅能夠減少鼓勵的次數並讓家民自發的參與活動,還能夠增加自信及互動。
理解程度部分因各家認知程度的不同而有差異,因此在設計體適能活動上就依各家家民能力而有所不同,認知理解功能較低的家別就會採取以動作為主的體能活動,如體操、太極拳、推踢球…等,減少他們因對規則不理解而產生的困惑,進而最大化體能活動的效益,對於認知理解較高的家別就能夠採取競賽式的活動。
記得第一次帶領家民進行體適能活動時,發現家民們每個都有張撲克臉,沒有什麼表情上的變化,即使是同一家的家民彼此間的談話或互動也很少,更別談他們對於活動有什麼感想了,或許是對我不夠熟悉,因此沒辦法有互動,除了讓家民能快速的熟悉我之外怎麼讓長期住在機構裡的家民能夠嘗試表達出自己的感想的確有些困難。藉由體能活動親身共同參與,家民們漸漸的對我感到不陌生,而表達部分在每次活動完給予回饋時,會鼓勵家民說出自己的感想,相較於一開始的沉默,即使是對提問簡單點頭或揮手的回答,也是一種進步。目前會以一顆糖果鼓勵主動發表的家民,除了我需要給的鼓勵及指引減少之外,家民們也更有自信並較能夠掌握如何表達與分享自己的想法。
現在與家民的接觸大多是在體適能課,送公文時也會與家民閒聊幾句,相處的時間並不多,但總會希望能在服役期間能夠運用所學多做點什麼,於是除了體適能課外,有了想帶領家民從事手工藝的想法,與園區主任、護理長,及社工們討論後,大家都很支持並放手讓我去嘗試,希望藉由這堂課除了維持家民的基本能力,如手部精細操作、手眼協調外,更希望他們能發展出其他興趣,減少發呆及坐在電視機前的時間,並在活動過程中獲的更多成就感。
雖然家民們離開原本的生活來到了百合園區,但希望藉由園區多樣化的活動如陶藝、一日遊、體適能課、手工藝等課程,讓家民們能感受到整個園區對他們的關懷比起家人也絲毫不會減少,把大寮百合園區當作他們的「第二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