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22 家  
 
■百合園區主任 白秋鳳
「我的家庭真可愛,整潔美滿又安康。姐妹兄弟很和氣,父母都慈祥。雖然沒有好花園,春蘭秋桂長飄香。雖然沒有大廳堂,冬天溫暖夏天涼。可愛的家庭呀!我不能離開你,你的恩惠比天長!」這是我們隨口能亨的兒歌「甜蜜的家庭」,家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是熟悉、溫暖的避風港,但對有些人來說卻是奢求。
小雲的父親嚴重被害妄想,母親承受不了先生的虐待離家,鎬鎬姐弟四人長期被父親鎖住關於家中,直到社會局的介入父親送到遙遠的台東,姐弟四人分送於不同的單位接受照顧、教育,一個家就此分崩離析,小雲與姐姐完成特殊教育後,一起安置到園區,鎬鎬偶會有暴力行為,但自我控制能力已進步很多,最大期待是有一天二姐能接大家回家團圓,但此期待隨著二姐的發病也成了遙不可及的想法。
阿妹由某機構安置來精神護理之家,當初的心志一定要跟先生、孩子一起安置不再分開,也達成所願,現在在這裡生活真的很滿足;阿妹說,我們家三口如果在外面也不知道會過怎樣的生活,在這裡生活不用擔心,參與工作隊可以領些錢,先生年紀大了,身體也不好,行動不方便,我下山購物會順便買些他喜歡吃,有時候身體、心裡不舒服時看到孩子心裡也踏實安心些。
阿吉五歲時父親投河自殺了,從小在叔、舅親戚照顧下長大,感受到各樣的冷暖,阿吉跟媽媽陸續的發病,一起送進醫院,媽媽安置到園區護理之家,隔年阿吉也住進園區康復之家,阿吉樂觀且勤奮,到農場就可以看到他除草、耕種的身影,阿吉說:每月領精障員工的薪水,可以存點錢,有空就到護理之家看看媽媽,媽媽也會來找我,看到我就問我有沒有吃飽,想起以前在老家跟媽媽常是餓肚子,有一餐沒一餐,肚子餓了我就到附近自助餐店要些飯帶回家給媽吃,我會撿垃圾回家,可是左右鄰居不高興,常想把我們趕出那地方,現在幸福多了,至少我不用擔心媽媽餓肚子,這是園區上演的真實故事。
園區是他們生命中第二個家,長期照護機構以推動家庭化照顧模式出發,而「家」是什麼?畢(2000)指出「家」有三個概念;住屋(house)、家庭(family)、家(home),涵蓋地理及物理空間、物理空間中組成人口和關係及對家的感受。機構推動家庭化照顧,余(2011)研究則提到在(1)家屋空間;除空間大小、廳室功能、居住密度,生活空間規畫「應以營造家庭生活氣氛為原則」,並能讓住民有自己生活空間使用權、自主權、及保有私人財產的權利。(2)建立類家人的關係;工作人員對住民接納與尊重,建立信任與安全感的關係,彼此許諾與分享。(3)在家感~其心所在;有學者提到home是一個避風港,令人感到自在的地方,秩序和認同型塑家的意義,規律的生活、制式作息可建立熟悉感,家的認同自主性是個重要元素,住民知道自己會留在這裡且有改變這裡的權利,並透過日常生活慣常的行為,由「陌生」到「熟悉」到成為「在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