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9/20 「危險療程」-心理治療裡的情慾關係  
「危險療程」-心理治療裡的情慾關係
 
■臨床心理師 劉瑞華
在好萊塢電影裡,總很喜歡演心理醫師愛上病人、和病人上床的情節。每看到這類的喬段,這部電影通常都會被我打一個大叉叉。這類的電影,有些是想要突顯主角的精神病態及操控性之恐怖,就安排了一個禁受不住誘惑的心理醫師來做陪襯,諸如沙朗史東那部得到金酸莓獎最爛影片、最爛女主角等四項大獎的《第六感追緝令2》(Basic Instinct 2, 2007)(其實就娛樂性來說這部片還不壞,毒舌評論大概主要是衝著沙姊當時年近半百了還賣弄風情而來)。有些電影則似乎是想要賣弄懸疑,最後揭開真相時心理醫師就成了被耍弄得團團轉的蠢蛋,像是李察吉爾的《辣手美人心》(Final Analysis, 1992)。有些電影似乎想要把總是頂著專業形象的心理醫師下拉為平凡人,也經歷著七情六慾的掙扎,甚至有著比一般人更深層的痛苦,像是凱文史貝西在《心理醫生》(Shrink, 2009)裡演出一個無法渡過妻子自殺的痛苦而瞌藥、酗酒的心理醫師,最後happy ending,走出了哀傷(可是放下過去尋找新生活的結局卻是去敲女病人的門?一瞬間就low掉了)。還有些電影似乎相信著「愛是一切的答案」,最終心理醫師放下治療者-病人之間的蕃籬,讓病人感受到真愛,兩人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像是李察吉爾的《伴我情深》(Mr. Jones, 1993)(李察吉爾再度上榜,不過這回演的不是被愚弄操控的心理醫師,而是富於魅力而又痛苦脆弱、讓人想拯救他的躁鬱症病人)。
對大多數的人而言,心理治療室是一個神秘的場域。兩個人關在一個房間裡,談的是在外在現實中不便於讓人所知,在內心深處最無法碰觸的私密;病人對治療師說的話,恐怕比對親人、愛人都多。是什麼樣的人,能夠聽聞如此多的秘密?他憑什麼能夠儼然自己知道問題的解答,彷彿他自己都不會被愛、恨、悲傷、憂鬱、嫉妒、貪婪所困擾?然而倘若他自己也身陷其中,他又憑什麼治療別人?兩個人如此私密的互動,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好萊塢的編劇們喜歡揭心理治療師的八掛,也就不足為奇了。如果我不是臨床心理師,看這類電影時應該也會有著這種偷窺式的快感。然而,這些電影所揭露的,大都也只是編劇們對人性的想像,極端化或理想化的成份居多。在真實的心理治療場域裡,病人與治療師之間的情慾關係,不會沒有破壞性,但也通常不是那麼驚悚的「邪惡」;而病人與治療師之間的愛,不會沒有建設性,但也通常不會有那麼浪漫理想化的結果。
最近的一部電影《危險療程》(A Dangerous Method, 2011)算是比較真實地展示出了在心理治療中,病人與治療師之間情慾關係的演化歷程,而且還可以順便上上歷史課,看看在精神分析萌芽的維多利亞時代的風貌,了解一下大師們的八卦。由綺拉奈特莉所演的女主角沙賓娜(Sabina Spieirein),以一個患有歇斯底里症的美麗女病人的身份出場,她情緒失控、尖叫,臉部、肢體扭曲,對「性」感到極度地噁心。年輕英俊的精神科醫師榮格(C. Jung)(麥克法斯賓達飾演。如果你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的話,想想《X戰警:第一戰》裡的年輕萬磁王就知道他是誰了)對她嚐試了在當時才由佛洛依德(S. Freud)(維果莫天森飾演。你道他是誰?居然是《魔戒》裡的遊俠亞拉岡!)所發展出來的「談話治療」方法,坐在她的背後,由她進行自由聯想並加以分析。在治療的過程當中,沙賓娜逐漸浮現了她從小被性虐待的創傷記憶,雖然痛苦、羞愧不堪,但又混雜著愉悅的快感,之後她甚至會主動尋求重覆這種被虐待的創傷經驗來獲得性的高潮。經過治療之後,沙賓娜康復了,並且也進入醫學院。沙賓娜與榮格繼續維持著治療關係,直到一天,她與已婚的榮格跨越了界限,發生了婚外情。然而,這段關係終究被發現了,榮格為了維護他的事業,而與她結束了這段愛情。沙賓娜崩潰了,在哀求榮格不成之後,她轉而要求佛洛依德為她治療,以彌補榮格遵循他的方法治療她所造成的傷害。對佛洛依德來說,榮格是個非常有才華又聰明的後輩,兩人的關係亦師亦友。榮格非常崇拜佛洛依德在精神分析上的發現,佛洛依德也視榮格為他的學說的未來繼承人;然而,榮格對佛洛依德堅守「幼兒期性慾」(infantile sexuality)的理論立場逐漸有了分歧,他與沙賓娜的醜聞也讓佛洛依德非常生氣,兩人最後決裂,榮格脫離了精神分析,發展了「分析心理學」(analytical psychology)。莎賓娜則繼續接受佛洛依德的分析,日後自己也成為精神分析師,返回俄國。
在這個背景之下,佛洛依德在1915年一篇非常經典的論文〈移情-愛的觀察〉(Observations on Transference-Love)裡,提出了他對於「病人愛上治療師的」的立場。他提到此時有三種可能的結果:結婚、中斷治療、或是發展地下情。第一、第三種結果,都不會見容於道德的或專業的標準,而中斷治療,卻也沒有解決問題:病人會繼續愛上下一個治療師,再重覆同樣的循環。佛洛依德提醒年輕的治療師,千萬不可為自己的魅力感到志得意滿,因為病人的情感是被治療情境所引發出來的,並不是真實的。在今日,個案對治療師的「移情」(transference)現象已經被廣泛被討論。所謂移情,簡單來說是指個案對治療師產生了某種情感,而這些情感,源自於過去與重要他人的關係,在當下與治療師的關係裡再次被活化。移情有很多種面向,病人愛上治療師只是當中的一種「情慾化移情」(erotic transference)。然而,在《危險療程》的年代(其實對於現代的一般大眾而言亦然),這個現象還沒有被充份地認識到。佛洛依德提醒治療師應該審慎地保持「中立」與「禁慾」的原則,不去滿足、回報病人的情感,也不斷然地拒斥或予以道德禁令的譴責,而是去了解、分析、與詮釋其意義及追溯潛意識根源。佛洛依德的重點是避免專業上的失誤,而不僅只從道德上犯罪的角度來思考事情。他說了一個「保險推銷員與牧師」的故事來比喻這個情境:有一個不信教的保險推銷員,在臨死之前,家人希望他能夠皈依上帝,而請來了一位牧師。在牧師離開房間之後,家人殷切地詢問結果如何,結果保險推銷員繼續維持他的無神論,而牧師卻買了保險。治療師如果回應了病人的愛,就像買了保險的牧師一樣。他沒有達成幫助病人(解除潛抑、從重覆而引致痛苦的關係模式裡解脫出來)的目的,卻讓病人達到了她的目的。
電影裡的榮格在一開始的治療的結果是正向的。他幫助沙賓娜了解與面對過去的創傷,沙賓娜對榮格的認同也引導她自己走向分析師之路。然而,問題並不是這麼單純。沙賓娜潛在的強烈的對愛戀的渴望,且混雜著破壞性、在被虐的受苦中尋求興奮的關係模式並沒有解除。在她與榮格的性關係中,她會要榮格以皮鞭鞭打她,而榮格也直接滿足了她的渴望。榮格回應了她的愛的結果是,前面已經達成的治療成果盪然無存,莎賓娜繼續重覆她的病態,且更遑論在之後的拋棄中對莎賓娜造成更大的傷害了。100年後的今日,佛洛依德的觀點仍然是重要的提示,幫助我們如何去看待在心理治療中的情慾關係的複雜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