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9/20 與你一起營造「幸福感受」  
與你一起營造「幸福感受」
 
■臨床心理師兼科主任 林耿樟
精神專科醫院工作,除每日心理衡鑑、心理治療、面對面或網路文字語音心理諮詢、個案研討、專家講座及臨床研究外,也常接獲不同單位來電邀約演講,大多數狀況是邀請單位(主辦單位)已有既定活動規劃,再邀請臨床心理師自擬題目。演講前臨床心理師照例先瞭解演講場地、設備、對象;與主辦單位溝通演講效益或探詢聽講者常遭遇困難;主辦單位也會要求臨床心理師於演講前幾日就提供講綱;演講當天,臨床心理師從開場引發聽講者期待與動機到演講主題論述、結語,雙向溝通,無不希望能貼近民眾需要傳達心理健康觀念。
書寫這篇文章用意在與大家分享我10年來演講經驗,也藉此機會期許自己在往後10年能有更佳的表現。文章一開始我先從讓我感動的演講開始談起。接著我將談談身為一個臨床心理師能在社區中,如何將心理健康觀念推廣工作做得更好。最後,我期望有志保健心理健康的民眾能為自己加油,不吝給予臨床心理師指教,共同營造幸福感受。
曾讓我感動的演講是吳念真導演有關憂鬱症演講,不知為何緣故,一聽到吳念真要到高雄演講,馬上決定要去聽,想去看他、想去聽他的聲音、想著他曾拍過的廣告、做過的台灣念真情節目,好奇地想知道他會怎麼講述憂鬱症。進入演講會場,看見坐在講台前的吳導演,似乎雙耳與心靈早已準備好參與一場知性與感性演講,演講過程中吳導演風趣妙語為現場帶來許多共鳴回映,心靈也在當時感覺被滋養了許許多多。回家途中,我問自己「到底這場演講如何讓我感到人間有情,有愛,有感動」。若拿臨床心理學相關理論來差異對比當天演講內容,會覺得吳導演沒講很多心理學觀念,他以自己及家屬親身體驗來談他如何受憂鬱症所苦,如何感受朋友的支持陪伴協助,如何看待罹患憂鬱症的身邊人,他的語彙貼近生活用語,他的經歷貼近聽眾的感情,他的幽默與感性為受苦者帶來些許寬慰。此刻再回想起他的演講片段仍讓我感動不已,看見他在電視上的演出,就能再次感覺人間有情,有愛,有關懷,充滿希望與美好。
總結我自己多年演講經驗,我好期望民眾能在聽完我主講的一場講演後,就能獲得促進自己及所愛者心理健康的心理學知識與方法,不要生病才想到醫院,不要健康不在才想回復先前健康。不過,從聽眾及主辦單位的回饋,我明白聽眾在乎聽到更多實際案例、在乎更多具體作法、在乎能實際為他們所提出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案。我判斷先前作法並不合宜,有需要加以修正。先前在準備演講時,我明顯受到「想在單場演講時間內把所知帶給民眾」不合宜想法的影響,忽略新觀念學習需一點一滴累積的過程;日後,我考慮更細緻地剪裁演講內容,不再把焦點放在大觀念上,而改成將焦點放在有中心思想的小觀念上,且以日常語彙介紹高度抽象化的臨床心理學術語,運用小故事來說明具體事證,並提供用過且有效的具體解決方法,讓小觀念不僅僅是想法,不僅僅是知識,不僅僅是方法,而是一個行動,一個將新觀念融入生活知識體系後能發願做事的行動。
在此,我想藉拋出一個思考題目來邀請大家坐而言、起而行,我要提問的問題是「臨床心理師學習了7年多才出來執業,且注定終身需學習新觀念與技術,以更新自己的專業能力。民眾、聽眾或要求臨床心理服務者在面臨心理有所困頓時,需發願付出什麼呢?」。我個人看法是,民眾面臨心理困頓與情緒苦惱時,常決定先自助,之後才想到人助、天助,當接觸到臨床心理師時,早已忍受不舒服多年,迫切希望看見擁有心理專業的臨床心理師發揮所長,盡快解除困苦,這實在是人之常情。只是,臨床心理師專業服務成功的秘密是,成功並非臨床心理師單獨一人可獨立達成,他(她)需要民眾的協力合作配合才能成功,就如問題解決過程一樣,標定問題、釐清問題、設定目標、擬定計畫、計畫執行、檢討與修正計畫,計畫執行過程中常牽涉許多想法改變、行為轉變、環境調整、態度調整等技術,而這些技術臨床心理師學了多年,民眾需學習幾年呢?我暫且提出「自助、人助、天助;學習心理健康新觀念,接受臨床心理師服務,重新感受天地萬物之情」來與大家分享,邀請大家不必等到自己或家人生病才來認識臨床心理師,隨時都可以為保健心理健康來跟臨床心理師合作。最後,邀請大家寫篇文章給我,或許我能協助將其文章轉刊在心情報上;邀請大家一起每年聽場臨床心理師主講的演講,一起營造出與自己息息相關的幸福感。